六朝古都金陵城,秦淮烟水映照千年文脉。4月11日,第37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隆重启幕。传统底蕴与创新理念于此交融,怀宁县星拱小学语文团队在校长李文周的带领下奔赴这场教育盛宴,与全国名师共探语文教学的传承与突破。

4月11日上午,薛法根与孙双金两位名师以迥异的风格,演绎语文课堂的多元魅力。
薛法根老师执教《刷子李》,以朴实设计聚焦人物“神奇”。他紧扣文本,从“读”到“写”,引导学生分析技艺描写、构思情节波折。课堂上,学生化身小作家,笔下人物跃然纸上,尽显“语文实践”的真谛——如体育训练般扎实操练,让读写能力自然生长。
孙双金老师则将《哪吒闹海》与大热电影、AI技术巧妙融合。DeepSeek创编课文、豆包智能答题,点燃学生好奇心。从探讨哪吒之名到对比影视情节,学生在畅所欲言中触摸传统文化精髓,更在“AI优劣”思辨中领悟:科技可赋能,但人文灵魂不可丢。课堂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绽放思维火花。
两位名师各展所长:薛法根老师以“守正”传承语文本味,孙双金老师以“创新”开拓教学边界。观摩者沉浸其中,深切感受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语文教育的核心始终是引导学生发现语言之美,涵养精神之光。
4月11日下午,曹爱卫老师的《中国美食》,以制作“美食推荐卡”为任务驱动,巧妙融合识字教学。学生在认识美食名称、分类美食、了解食材和烹饪方法的过程中,自然习得生字词语,掌握形声字归类识字法 ,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学生沉浸其中。
最幽默的是何捷老师带来的《金字塔》,围绕非连续性文本展开教学。他巧妙介绍相关概念,引导学生对比连续与非连续文本,通过“快速浏览 + 自由发言”自主学习,以“导游角色扮演”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整合信息、创造性表达 ,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热情。
罗才军老师的《短诗三首》,则格外重视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深入领悟诗歌内涵,感受诗歌韵律之美,进而掌握创编技巧,打开了诗歌创作的大门 。

三位名师的课堂,虽风格迥异,但都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曹老师的趣味情境、何老师的思维训练、罗老师的读中感悟,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在未来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努力将这些先进理念与方法融入课堂,提升教学质量,助力学生成长。
4月12日上午,南京的细雨浸润着梧桐叶,语文课堂里的文字雨露也悄然滴落。许嫣娜老师执教的《雷雨》课上,"黑压压的乌云垂下来"一句,在孩子们的唇齿间反复研磨。"黑"字在朗读中渗出墨色,"压"字在比划中生出重量,"垂"字在想象中勾出形状。当学生用小手模仿乌云垂落的轨迹时,文字已不再是符号,而是带着金属质感的雷暴前奏。
肖培东老师的《丰碑》课堂里,军需处长"左手微微向前伸着"的细节恍若冰层下的火种,学生们循着凝固的指尖溯游,触摸到风雪中最后的生命脉动:或许是递出棉衣的决然,或许是指引前路的执念,又或许只是向死而生的永恒定格。当想象穿透文字冰壳,冰晶包裹的指节竟渗出人性的温度。
这样的语文课仿若江南的雨,用细腻的浸润取代汹涌的冲刷。教师以文字为舟楫,载着学生在文本的溪流中溯游,让每个词语都成为折射阳光的水珠,让每个细节都化作叩击心扉的雨滴。这样的课堂,方是滋养语文之根的沃土。
4月12日下午,诸向阳老师带来了《漫话八戒》,吴永军教授做了关于语文学科实践的专题讲座。这一实践一理论的两场活动,带给大家深刻的思考和启发。
诸向阳老师的课堂如同一幅生动的教学画卷。在引导学生品读原著中的诗味语言,体会猪八戒人物形象特点时,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原汁原味读原著”,什么是“思辨性课堂”,诸老师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交流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让学生自然联系生活悟人物。特别是在分析人物形象后总结发现以及去掉猪八戒这个人物说看法阶段,学生是频出金句:多面性人格、成长型人格、普遍的人性、人性和兽性的映射等,引得听课教师满堂喝彩,诸老师的课堂智慧也可见一斑。
吴永军教授的讲座则从理论高度为课堂实践提供了支撑。他提出的"基础性—拓展性—创新性"实践三层次,可以让人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诸老师的教学。那些韵文朗读对应着"基础性实践",人物分析和辨析环节则体现着"拓展性实践"。特别是"语文课是用课文教语文"的观点,让人明白诸老师这节课成功的关键在于超越了文本分析,聚焦于语言学科实践能力的培养。
优秀的语文教学既需要诸老师那样的课堂智慧,也需要吴教授这样的理论指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作为语文教师,要扎根课堂实践,也要不断提升理论素养,让语文教学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4月13日上午王峰老师执教作文教学《奇妙的想象》过程中,教学关卡环环相扣,设置十分新颖独特。
关卡一的“看图展想象”,借助简单生动的手指图画(如蚂蚁、小鸡、毛毛虫等形象 ),直观地启发学生观察与联想,激活学生思维。
关卡二“读题目辨想象”,给出一系列充满创意的题目,如“假如人类可以冬眠”“手罢工啦”“躲在草丛里的星星”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挖掘想象空间,拓宽写作思路。
关卡三“接龙故事练想象”,王老师引导孩子们以“滚来滚去的小土豆”为例进行故事接龙,让学生在互动中锻炼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课堂充满趣味性与参与性。
关卡四“创造想象世界比大胆”环节让学生们在练习单上自选题目进行童话故事的创作并朗读。孩子们的作文新奇大胆,台下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
鱼利明老师执教二年级课文《大象的耳朵》,他以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将课堂化为一场思维与情感的盛宴。偌大的舞台上,鱼老师从容伫立,声音温润而有力,如春风化雨般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在导入《大象的耳朵》时,他巧妙设问:“你和大象耳朵有何不同?”激发学生对比与联想,课堂瞬间活跃。他的板书简洁而富有哲理,既点明主题,又启发独立思考。整堂课如竹笛清音,余韵悠长,展现出举重若轻的大家风范。
临近结尾处,鱼老师串联了一年级的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比尾巴》,告诉孩子们课文想要表达的道理:人家是人家,我是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活在别人的嘴里。就在我们以为到此为止时,鱼老师却提出了一个极富哲学性的问题,使大家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与冲击。
鱼老师列举了《寒号鸟》《揠苗助长》《坐井观天》《亡羊补牢》这几篇课文中的主人公,指明他们都是因为不听别人劝告,坚持己见,最后酿成了大祸。因此,他提出“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永远可用吗?
下课了,老师们却久久不能平静,对于这样一个哲学性问题,该如何看待,如何辨析呢?值得老师反复深思。
最后一课,由王林波老师执教文言文《自相矛盾》。王老师以巧妙的导入,或借助生动的故事,或展示相关的图片,瞬间抓住学生的目光,让他们的好奇心蓬勃生长,自然而然地走进这则经典寓言。
字词教学环节,老师不疾不徐,从读音的精准纠正,到词义的深入讲解,循循善诱。以多样的方法,如联系生活、字理分析等,让学生轻松掌握,扎实了学习的根基。
在文意疏通与内容讲解上,王老师尽显智慧。以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以读促悟,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知文本。
课文梳理结束后,王老师适时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矛和盾是否真的不能同时存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让课堂成为思维碰撞的舞台。
情景表演的设计更是神来之笔,学生化身为故事中的人物,在动作、语言、神态的演绎里,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对寓意的理解入木三分。
相信王老师这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一定会久久镌刻在这些孩子们的心上,成为他们难以磨灭的回忆。
四月的金陵城,梧桐细雨浸润教育者的热忱。为期三天的研讨活动,在名师的智慧碰撞与学者的理论深耕中圆满落幕。从薛法根扎根文本的“守正”实践,到孙双金融合AI的跨界创新;从曹爱卫趣味盎然的识字课堂,到吴永军高屋建瓴的学科实践理论……这场盛会以多元视角诠释了语文教育的核心:以语言之美涵养心灵,以实践之力赋能成长。
当最后一堂课的回声消散,与会教师的心中已埋下希望的种子。他们带着对“用课文教语文”的深刻体悟、对“基础-拓展-创新”三阶实践的系统认知,踏上归途。这场传统与创新的对话,不仅是一次教学技艺的切磋,更是一场教育初心的唤醒。未来,语文课堂将继续以文字为舟,载着学生在语言的江河中溯游,让每一滴思维的雨露,都滋养出生命拔节的力量。
(孔圆圆、何翠娥、徐姗姗、张鑫、黄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