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
- 职场
- 考试
- 专题
中安在线 中安教育网讯 4月17日,“主流媒体福州大学城巡礼”活动走进福建中医药大学。媒体记者们通过实地走访、集中采访等形式,参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医证研究基地、中医骨伤学科展览室、康复产业研究院、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等地,着重了解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感受新时代中医的魅力。该校创建于1958年,作为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由省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在新时代中医发展中展现出独特魅力。
在启动仪式上,福建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林生表示,学校始终以服务社会为己任,深耕中医药特色,积极发挥其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立足福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
媒体记者团首站探访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馆内陈列着1万余件(套)珍贵医史文物,包括原始骨柄石刀、清代藏医器械等,系统展现中医药发展脉络。讲解员介绍,该馆为福建省首个中医药专题博物馆,馆藏涵盖医史、中药、人体生命科学等主题,户外“时珍园”药用植物园更增添了实践特色。藏品不仅承载历史文化价值,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在中医证研究基地,记者们体验了“中医健康管理太空舱”。该设备通过整合望闻问切手段,结合大数据与AI技术,实现个性化中医诊断。据中医学院副院长杨朝阳介绍,该基地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科研与教学实力居行业前列。
康复产业研究院则展示了自主研发的智能康复设备。副院长黄佳表示,学院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推进康复技术创新,并通过实训展厅让学生直接触达学科前沿,实现“科研反哺教学”。
在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记者注意到墙上展示的清达颗粒项目。该药基于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的临床经验研发,前期研究显示其降压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良好,目前已启动II期临床试验。中西医结合学科近年来聚焦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疾病,形成新药研发、康复装备研制等系列成果,获批国家级课题50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
中医骨伤学科展览室通过老照片和实物展现了学科发展历程。副院长李楠介绍,学科在传承南少林骨伤流派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与力学技术,开发出骨折复位模拟系统、数字化整脊平台等创新工具,推动传统经验向智能化转化。
“截至目前为止,护理学院共培养4000多名本科生、研究生。有约30%的毕业生成为临床护理学科带头人。”护理学院院长葛莉从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方面重点介绍了该专业学生培养方向、未来出路。人文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陈宪泽告诉记者们:“我们学科的定位是培养医管结合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即把医生、护理、药师等资源整合一体。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有管理类的课程外,还有以医学为基础的课程,比如生理病理解剖等。”
学校通过多学院资源整合,构建了“医学+管理”特色课程体系。药学院副院长黄鸣清透露,中药学科2019年获首批国家一流本科建设点,2023年获批中药学一级博士点,重点围绕闽台特色中药开展研究。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王志福表示,学院更名后将进一步推动针灸与推拿协同发展,探索针灸在脑病、妇科等领域的应用。
目前,该校拥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硕士点,临床医学与药理学入选ESI全球前1%,中西医结合学科位居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第三。作为内地首个招收台湾学生的中医药院校,学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中国—菲律宾中医药中心”,助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福建中医药大学以传承为根、创新为魂,通过科技赋能、学科融合与国际化布局,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彰显了“杏林瑰宝”的时代价值。未来,学校将继续深耕中医药领域,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张秀明)
①安徽新媒体集团旗下各媒体稿件和图片,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如中安在线、中安在线教育等。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转载的稿件或图片若涉及您的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妥善处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安在线(中安教育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