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叶兴旺在与学生交流,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记者 潘成 摄
黄山西脉,秋浦河源。3米见宽的盘山公路,夹在峭壁与深谷之间,蜿蜒至海拔900多米的祁门县箬坑乡低岭村。
“叶老师来啦,快进来坐!”8月18日傍晚,一看见叶兴旺到来,农家乐老板叶庆强连忙向他“报喜”:家里的10间客房已经连续70多天满房,预计今年利润可达15万元。
叶兴旺是低岭教学点退休教师,曾获“中国好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安徽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叶庆强告诉记者,他一家三口都是叶老师的学生。在盘山公路尚未通村的年代,是叶老师35年如一日,用扁担挑着教材翻越高岭,挑起了山里人接受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
放弃公职 甘为人梯
低岭不低,其实是祁门县最为偏僻又交通闭塞的一个高山村。叶兴旺是土生土长的低岭人,20岁那年应征入伍,终于有机会走出了大山。
“叶兴旺,你考虑清楚了吗?”1983年9月,时任箬坑乡乡长的黄学用难以置信,这个刚刚从部队复员归来、已经被委以重任的年轻人,为何执意放弃公职,回到高山之上。
“我不回去,孩子们就没书读了。”在叶兴旺看来,比自身前途更重要的是低岭村30名等待开学的学生。
叶庆强正是那30名学生之一。当时,低岭教学点首任教师王受益执教27年后,因年老体弱,无法继续承担教学任务,不得不被调离。
新学期将至,摆在叶庆强和他的同学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每天翻过一座高山,去乡里的学校就读;要么花上一笔不菲的费用,去邻县的学校借读。
叶庆强坦言,如果不是叶兴旺到来,他已经准备辍学了。
“我就是从低岭教学点走出来的学生,高中毕业后,还跟着王受益老师当了一年的代课教师。低岭缺老师,我有什么理由不回去呢?”叶兴旺的坚定,不仅感动了乡领导,也说动了他的妻子叶止英。
叶止英向记者吐露了一个“秘密”:当年正是在王受益老师的坚持下,她才有了上学的机会,成为低岭村第一批走进课堂的3名女学生之一。
点燃低岭村教育的火种,就这样在两代乡村教师的手上传递。叶兴旺说,那天,在为王受益老师举办的欢送会上,他紧紧握住王老师的手保证:一定竭尽全力,把村里的学生教好。
一约既定,万山无阻。
为了让学生按时用上新课本,叶兴旺每个学期开学前,都要往返翻越35公里的山路,用一根扁担从乡里挑回30多公斤重的新书和作业本。这一往一返,就得一整天。
一根教鞭指点35个春秋,一根扁担挑起大山里的希望。每到开学季,为了不让一本课本被雨水打湿,为了不让一本课本掉落损坏,叶兴旺宁愿自己被淋得浑身湿透,宁愿自己在冰雪中摔裂手桡骨。有时在乡里开会迟了,有人劝他不妨歇一晚再走,他却摸着夜色赶路,宁愿自己辛苦一点,也不愿耽误明天的早课……
35年来,他挑坏了7根扁担,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扁担教师”。
35年来,低岭村先后来过6拨老师,都因为吃不了山里的苦而纷纷离开,其中待时间最长的也没超过两年。
35年来,叶兴旺也有机会再次离开大山,但山里孩子求知若渴的眼神,始终萦绕在他的眼前。在他的坚守下,低岭村里的辍学率一直为零。
执守杏坛 爱生胜子
现在江苏泰州工作的叶志方,至今仍然记得叶兴旺老师那双温暖的大手,为曾经身患疾病的他细心按摩的场景。
那是2002年的夏天,正在午休的叶志方突然身体不适。叶兴旺见状,立马根据他在部队当卫生员时的所学,为叶志方诊断病因,并用自己的身体给叶志方当作依靠,缓缓地为他按揉手上的穴位,直到他的急症逐渐缓解。
“课堂上,他是一丝不苟的叶老师。课堂下,他悉心照顾每一个学生,让我们信任、依赖,不是家人胜似家人。”叶志方告诉记者。
“他关心学生,甚至比我们做父母的还要周到。”让村民吴云清既敬佩又感激的是,每到农忙时节,家长常常顾不上给孩子做饭,叶兴旺就自费买了一个火桶,帮每一个有需要的学生温饭热菜。
很多年,作为民办教师的叶兴旺,每月工资仅有23元。但家境清贫的他,经常给那些吃不饱饭的学生偷偷塞一些钱。
学生们不知道的是,当时叶兴旺自己的儿女,还在为买不起文具而苦恼。他的女儿上大学,是靠向亲朋好友借债才凑齐学费。
多年以后,叶兴旺的儿女有时也会玩笑般地心生“妒忌”:为何父亲总是把“富有”的一面留给学生,“贫穷”的一面留给自己?
岂止分走了“富有”,学生们还分走了叶兴旺更多陪伴家人的时间。
一个人撑起一个教学点,意味着时时放不下心的责任。
35年来,白天夜里连轴转是叶兴旺的常态。白天上课,晚上批改作业,最忙时他要同时教5个年级、30多名学生,每天光是备课用的教材,就有厚厚的12本。
在教学点,叶兴旺既当老师也干后勤。上课没有教具,他就地取材自己制作;教室的天花板脱落,他自己爬上屋顶钉牢天花板;教学点的窗户没有玻璃,一到冬天寒风刺骨,他买来塑料薄膜一层层地包在上面。
村里的留守儿童不在少数,叶兴旺也常常利用假期,一家家地走访,聆听学生们的困难,带给他们家人般的温暖。
“别人家的农活,都是夫妻俩一块干,没一会就干好了。我只能一个人慢慢地干。”有时,叶止英也会对叶兴旺“抱怨”,但一想到那些渴望上学的孩子,她又一如既往地支持丈夫的工作。
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
2017年,随着盘山公路的贯通,低岭村的适龄儿童跟随父母走出大山求学,低岭教学点因此裁撤。但是,距离低岭村30余里之外的伦坑教学点马上就要开学了,教师却迟迟没有到位。
找谁救急,谁能救急?时任箬坑乡箬坑学校校长的陈良政,第一时间想到了叶兴旺。
“我给叶老师打电话讲明情况之后,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当时,距离他退休只剩一年时间,但他依然选择了奉献、选择了担当,无怨无悔地站好最后一班岗。这是值得我们所有基层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陈良政告诉记者。
为了伦坑教学点的8名学生,叶兴旺义无反顾地离开了住了一辈子的村庄,带上了陪伴他多年的教具,开始了与家人两地分居的生活。
叶兴旺对乡村教育的热爱与执着,也感染了身边的年轻教师。2018年9月,刚刚大学毕业的徐赛菲到伦坑教学点报到,第一次见到叶兴旺时,就被眼前的一幕深深打动。
“那天天气炎热,叶老师正在教室里给学生们上课。他讲得精彩,同学们也听得入神,虽然汗水打湿了衣衫,但他依然热情不减。那一刻,看到爱岗敬业的叶老师和一群求知若渴的学生,我突然明白了作为一名乡村教师,身上所要肩负的重担与责任。”徐赛菲向记者回忆道。
与叶兴旺搭班的两个月里,徐赛菲受益匪浅,尤其是叶老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至今影响着她的教学生涯。徐赛菲说,她现在也会像叶老师那样,尽己所能给学生进行一对一、点对点辅导,让他们都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
没有一种教育,比身体力行,来得更为真切。在叶兴旺的影响下,一些毕业于低岭教学点的学生,也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回馈家乡,为乡村教育添砖加瓦。
重建乡村学校后,有人主动上门安装了全新的防盗门和课桌凳;在新学期开学时,有人为每位学生发放了两套校服;还有人为乡村教室捐助了图书,送来了电脑……
对于这一切,叶兴旺感到欣慰。他常常感叹,这就是他坚守的意义。
“我热爱教师这份职业,更爱家乡的孩子。我一心只想着让家乡的孩子多学点知识,让他们走出大山,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如今,我虽然已经退休,但我依然愿意为乡村的教育事业,继续发挥余热。”叶兴旺告诉记者。
【评论】致敬平凡中的不凡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好人”、黄山风景区工作人员李培生、胡晓春回信,充分肯定他们的敬业奉献精神,对他们继续发挥“中国好人”榜样作用提出殷切期望。
“中国好人”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与李培生、胡晓春一样,叶兴旺也是一位扎根基层、敬业奉献的“中国好人”。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他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三十五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坚守三尺讲台,在平凡的工作中书写着责任和信念,让知识的种子播撒在偏僻的山乡,让爱心的焰火照亮每一个孩子,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对乡村教育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诠释了在平凡岗位上敬业奉献的精神。
叶兴旺的事迹告诉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关键就在于甘于平凡、不甘平庸。要涵养在繁华中坚守平淡的情怀,在繁杂中寻找意义,在变化中提升自我。只要有梦想、有奋斗,每个人都能书写自己的不凡人生。无论在任何岗位,都要时时不忘责任与担当,眼里有活、心中有爱,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用平常心做不平常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见习记者 方舢 记者 吴江海)
①安徽新媒体集团旗下各媒体稿件和图片,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如中安在线、中安在线教育等。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转载的稿件或图片若涉及您的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妥善处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中安在线(中安教育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