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小学老师,也是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在职研究生。2011年,当我从景德镇大学本科毕业后,慕名来到了合肥师范附小——全市最早开设陶艺社团的学校。看到前辈们的成熟项目,我想,要超越,总得做点什么?
我像在大学时读书那样,一头钻进了学校的图书馆。在汲取教育智慧同时,我无意中发现,学生们在图书馆里对《山海经》《中国神话故事》《中国民间故事》这样短篇的故事非常好奇,还对西游、水浒、三国,这样情节曲折、人物丰富的故事非常感兴趣。图书馆老师也告诉我,这一类图书的借阅率很高;阅读课上,老师也常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故事,有的学生还喜欢演一演呢。
一个大胆的想法浮出水面:以阅读古典名著系列做经,多种陶艺手法做纬,探索一套内容更丰厚,可长线发展的项目,带领学生们用陶土制作我们流传了千百年的传统故事人物形象。
下面,我就以《山海经》为例,和大家分享《小怪兽们有话说》——过程经历阅读传达、角色扮演、绘制形象、陶艺再现四个环节。
第一,阅读传达:通过初读名著交流收获---深度名著叙述经典---回顾名著总结特点三部曲推进。无论是制定阅读计划、阅读知识竞答、还是故事分享会、读后感,同学们都积极参与。
猜猜学生们画的是什么?
它来自《山海经》,叫做䮝。
古人极简的一句话,在100个的学生脑中浮现出100种样子来。
在制作陶艺作品前,我总会邀请语文老师和我一同给学生们讲一讲书里的故事,然后放手让他们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部分,细细地读;
故事分享会上,设计“我做-你猜”的游戏猜猜是哪一种小怪兽?在此基础上,我我鼓励同学们大胆作画,重点突出小怪兽的外貌特点。
开始制作了,学生们运用陶艺技法表现形形色色的小怪兽。
“老师,老师,为什么猼訑的九条尾巴总是粘不住呢?我想让它灵动自如,优美舞动。由于重力的原因粘不住常有发生。我鼓励学生重新找到平衡点,有的尾巴附着在身体上,有的尾巴配合四肢。经过反复尝试,我们发现通过阅读建立的小怪兽形象已经逐步实现。
喷釉、烧制、出炉!最令学生激动的时刻终于到了!学生们把小怪兽捧在手心、慢慢欣赏,细细端详,老师们则小心翼翼的将它们陈列在陶艺室里。
“这么好的作品,只是放在这里,那就太可惜了!”冯璐校长的一句话鼓励了我们让作品走出陶艺教室:
社团招新时,我带着学生们在展台上介绍自己的作品故事;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里,学生们向观众们解说自己的创作思路;
最近,学生们还收到了“中华大乐园”活动的邀请,他们请教了信息老师,准备将自己以小怪兽为脚本编写的故事,用定格动画的形式讲述给澳大利亚的华裔小伙伴,让更多的孩子认识陶、爱上陶,让中国故事跟随陶器走得更远,让优秀的创统文化点亮中华子孙心中的精神之光!